杠杆证券票 67岁“老汉”卖小家电,要IPO
杠杆证券票
上周,港交所一夜之间五家公司通过上市聆讯的热度尚未散去,湖北蕲春县的一家小家电企业香江电器,已成为聚光灯下最特别的存在。这家年营收 15 亿元、净利润 1.4 亿元的"隐形冠军",没有互联网平台的光环,也没有生物医药的动人故事,却凭借为沃尔玛、飞利浦、亚马逊等巨头代工小家电,将产品卖到全球 70 多个国家。
这已是它第三次冲击 IPO。2017 年启动 A 股 IPO 时,东莞证券就指出其"未聘请独立董事",而潘允父子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,让"一言堂"式管理成为隐患。2019 年,因未能按期上市,汇银三家公司撤离投资,潘允甚至向公司借款 2970 万元回购股份,最终通过支付利息完成"补救"。
此后,香江电器三次更换保荐机构,A 股 IPO 七次折戟,直到 2025 年转战港股才终于通过聆讯,并于近日引入顺捷投资、兴黄控股等为基石,计划于 6 月 25 日挂牌上市。
一
湖北父子,在县城老家干出一个 IPO。
1958 年出生的他,高中毕业后下乡当知青,1980 年退伍后南下深圳,从气泡袋、化妆盒、镜子等塑料包装代工起家,最终在 1995 年抓住了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浪潮,将产线扩展至电热水壶、油炸锅、电子秤等小家电,为欧美品牌代工掘得第一桶金。
香江电器的业务几乎可以用一句话概括:为全球品牌打工。2012 年,潘允带领创始团队回到湖北蕲春,正式创立香江电器,整合深圳、江阴等地生产基地。从此这家企业成了沃尔玛、飞利浦、亚马逊等巨头的"贴牌工厂",年营收从 10.97 亿元飙升到 15 亿元,净利润也从 8026 万元涨到 1.4 亿元,"代工基因"从此刻入企业骨髓。
这种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,客户稳定、现金流充沛。2022-2024 年,香江电器营收从 10.97 亿元增长至 15.02 亿元,净利润从 8026 万元跃升至 1.4 亿元。以电热水壶为例,香江电器占据美国市场 24.6%、加拿大市场 59.6%的出口份额。这样的增长速度,在小家电行业中堪称亮眼。
但潘允的野心不止于此。88.57% 的家族控股,让他牢牢掌握着公司命脉。
潘允身兼董事长、总经理及多家子公司董事,而 1984 年出生的儿子则以美国国籍身份操盘海外市场。2016 年将自有公司威麦丝以 155 万美元卖给香江电器后,出任该公司 CEO,统领电子秤等产品在亚马逊、沃尔玛的销售;2021 年更兼任 Goodlife 公司 CEO,全面执掌北美除电子秤外的业务线。
父子分工明确:父亲掌舵生产端,儿子操盘品牌端。这种"父子兵"模式,让香江电器在海外代工领域如鱼得水,97% 的营收来自代工生产,其中前五大客户贡献了 77.9% 的营收。但这也意味着,一旦家族决策失误,企业将陷入"一言堂"的治理风险。
以至于2017 年启动 A 股 IPO 时,东莞证券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香江电器的"内控短板"——"未聘请独立董事",而潘允父子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,让这一问题更加突出。
二
代工基因,成为 IPO 路上最大绊脚石。
八年间三度冲击 IPO,最终将筹码押注港股。
2017 年,香江电器在东莞证券的辅导下启动 A 股 IPO,开启了长达八年的"资本马拉松"。三年间,东莞证券发布了14 期辅导报告,但香江电器始终未能提交招股书,直到 2020 年 10 月悄然撤回申请。
2021 年 1 月,兴业证券接棒,却在两个月后因"战略调整"终止合作。2022 年 6 月,国金证券终于将其送上 A 股主板,但 2024 年 5 月,香江电器又突然撤回材料,理由是"进一步增强国际声望"。三次更换保荐机构、七次折戟 A 股,让这场长达七年的 A 股马拉松戛然而止,
问询中反复聚焦的客户集中问题,恰是香江电器无法绕开的原罪。2024 年上半年,公司 96.3% 的收入依赖沃尔玛等巨头的代工订单,前五大客户贡献率飙升至 74.9%。这种捆绑式合作虽带来短期订单,却将议价权拱手让人。更讽刺的是,即便香江电器虽为中国厨房小家电出口第十大企业,却始终未能摆脱"贴牌"命运。
A 股 IPO 的"三起三落",也更加暴露了家族企业的致命短板。88.57% 的股份集中在潘允父子手中,这种"一言堂"式管理,让公司治理架构与运营实践矛盾频发。转战港股,成为香江电器的"破局之选"。
上周,港交所新增 5 家通过聆讯的公司,香江电器凭借15 亿元年营收、1.4 亿元净利润的财务表现成功突围。港股对海外收入导向型企业的包容性,让潘允父子得以将募资用途瞄准全球化布局,如海外建厂计划,包括在印尼和泰国设立生产基地。
但港股市场的"温柔乡"能否持续?当家族控股 88.57% 的企业,试图用 3643 万元的研发投入撬动"微笑曲线"顶端时,潘允父子能否打破"中国制造"的宿命,仍是悬而未决的命题。
三
"代工王者"光环下,暗礁已然浮现。
从深圳特区的气泡袋作坊起步,到湖北小县城的 IPO,这家企业靠代工沃尔玛、飞利浦、亚马逊等巨头的小家电,年营收冲上 15 亿元,净利润突破 1.4 亿元,成为全球 70 多个国家的"隐形冠军"。但光环背后,代工模式的天花板早已显露。
代工模式的"甜蜜陷阱"在于:它让企业快速积累现金流和产能,却也锁死了利润空间。以电热水壶为例,香江电器占据美国市场 24.6%、加拿大市场 59.6% 的出口份额,但这类产品的毛利率不足 20%,而飞利浦、沃尔玛等品牌方凭借品牌溢价,却能以数倍于代工价的价格卖给消费者。
更严峻的是,北美市场贡献了超 80% 的营收,一旦地缘或汇率波动加剧,企业将面临巨大压力。当东南亚工厂以劳动力成本优势抢夺订单时,香江电器 97.3% 的营收仍困在代工模式中。
而曾被寄予厚望的自有品牌"威麦丝"" Accuteck ",收入却从 2022 年的 6137 万元萎缩至 2024 年的 4115 万元,占比仅剩 2.7%,如同一株未能破土的幼苗,在亚马逊、京东等平台的销量始终难敌代工产品。
更何况,在代工模式下,品牌方对产品设计、定价、营销的控制权几乎完全掌握在客户手中。这种"高代工、低品牌"的结构,让企业在客户面前始终处于"打工者"的位置。
研发投入的长期低迷,则暴露了转型乏力的根源。三年累计研发费用仅 1 亿元,占营收比始终低于 3%,不足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。这种"重生产、轻研发"的策略,在客户需求稳定时或许可行,但一旦市场转向智能家电、空气炸锅等新兴品类,企业将面临技术迭代的"断崖",而彼时的头部玩家,早已通过智能化、差异化抢占高地。
战略资源的分配,进一步凸显路径依赖。尽管招股书中承诺投入 1 亿元收购欧美品牌,但截至最新也"尚未物色到任何标的",考虑到香江研发强度不足行业均值一半,即便收购品牌,能否驾驭仍是疑问。
与此同时,潘允火速调拨数亿元,推进印尼与泰国工厂建设,复制三十年前的代工模式。只能说,扩建工厂易,重塑基因难。
当下,代工时代的生存法则已然改写,但资本加持下的香江,仍在用旧地图寻找新大陆。香江电器的港股上市,看似是"七年磨一剑"的胜利,实则是中国制造代工模式的典型缩影:高周转、低毛利、强依赖。
但资本市场不会只看过去,资本能扩建工厂,却难培育品牌灵魂。中国制造的转型路上,香江电器们需要的不只是上市身份,更是一场从"工厂思维"到"品牌思维"的基因重组。
未来,这位知青出身的创业者,能否在资本加持下打破"代工依赖"的魔咒,迅速进入角色,仍是个问号,但这对于香江电器的 IPO 进程杠杆证券票,至关重要。